银价今日多少钱一斤元_银价今日多少钱一斤元宝
接下来,我将会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关银价今日多少钱一斤元的知识和见解,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我们开始探讨一下银价今日多少钱一斤元的话题。
1.过去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2.明清时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3.一两银子值现在多少钱?
4.一两银子等于多少钱?
5.一两银子等于RMB多少、
6.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过去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中 国 银 两 史
银两是一种历史货币,已于六十多年前退出历史舞台,大多数人对它相当陌生。银两以称量货币形态----而不是以铸币形态----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六、七百年⑴晋书.石勒传》:“勒既还国,襄国大饥。谷二升值钱二斤,肉一斤值钱一两。”西晋建于公元265年,东晋建于公元317年。,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涉及到政治、经济、艺术、冶练技术乃至民俗等领域,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银两是称量货币,它的形状如何不影响使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银两形状各异。唐朝时铸成银饼,很象后来的银元,不同之处在于银饼的重量和成色各不相同,使用时要称量验色。宋朝(以及北方的金朝)、元朝铸成银铤,一种束腰形的长条银块。元宝的名称始于元朝,即元朝的宝(货),形状逐渐从银铤演化为倒扣的马蹄形,它是明、清以至清末民初的基本银两形状。清末民初,从地域上看,全国大部分地区流通的是这种银锭。重约五十两,椭圆形状,椭圆的两边有向外上翘的双翅,中间底凹。除此以外,最有地方色的是云南的牌坊锭,又称马鞍锭。造型优美。为两短边向外突出的长方形,中间打上比较深的烙印。烙印突出部分像牌坊,因而得名。江西银锭呈四方形,上面的四个边中两个对边呈一字形上翘,另两个对边呈V字形上翘,中间低凹,称为方宝。河南的腰锭也很有特色,酷象猪腰子。四川通行十两银锭,稍显椭的圆形,上面边呈上翘,中间凹陷,凹陷中间又有一个向上突出的部分。还有的地方铸造元丝银锭,有一二两重,园形或椭圆形,上面的圆面有丝纹。
银两的铸造工艺较为特殊。了解银两的铸造工艺对鉴别银两的成色很有帮助。有的银锭上有丝纹,有各种名称,如细丝、粗丝、水丝、元丝,等等。丝纹的形成既与白银金属的特性有关又与铸造工艺有关。铸造时,先把银料烧化成银水,倒入比银锭体积大一倍多的椭圆形模器中。到入后不能等其自然冷却。因为白银熔化为银水以后,高温中能吸收周围大量氧气。冷却过程要把氧气释放出来。(据说,除白银以外,其它金属没有吸收氧气的特性。)自然冷却会有氧气突喷出来,形成喷气口,造成银锭表面不光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把模器反复向两边倾斜,使一部分银水先附着在椭圆形模器的长方向的两个边上,先冷却凝固。反复倾斜,使银锭双翅形成一层层的丝纹。铸造银锭旧称倾销即源于此。另一方面,还要用一支铁管不断向银水表面吹气,使银水加速冷却凝固,均匀释放出氧气,避免形成不光洁的喷气口。由于冷却凝固是逐渐由外向里的,先凝固成固体的白银急剧收缩,就形成丝纹,再凝固一层也形成一道丝纹。这样,银锭表面就会形成螺旋或一圈圈的丝纹。银的成色越高,丝纹越细,成色越低,丝纹越粗。成色低于90%则不能出现丝纹。因此,丝纹就成为鉴定银两成色的一个标志。但是,也有这样的银锭,成色在90%以上,却毫无丝纹。象云南、四川的银锭。原因是铸造这种银锭是用另一种方法消除高温银水中的氧气。或者放入银水中木炭粉和硝石,或者用木棍搅拌银水。这两种办法共同之处就是使银水中的高温氧气与木质材料化合(燃烧),代替氧气一层层释放过程,就不会形成丝纹。所以不能认为没有丝纹的银锭,都是成色低的银锭。只能说有丝纹的银锭成色,没有丝纹的银锭成色可能低。
有的银锭低部和侧面均有蜂窝。这也是由于铸造过程中,银水冷却凝结时释放氧气形成的。如果没有蜂窝,到有可能是银锭成色低下,掺入贱金属较多的缘故。有时铸造所用的模具透气性好(砂模),释放出来的氧气迅速透掉,也可能没有蜂窝。单纯用有无蜂窝判断成色高低并不准确。只要不是伪造的蜂窝,有蜂窝的银锭成色高,没蜂窝的银锭不能冒然断定成色低,只有认为可能成色低。
汉 代 的 银 两
汉代使用白银的记录就是汉武帝下今的白金三品。
“又造银锡为白金。以天用莫如龙,地用莫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白金三品:其一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三千,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椭之,其文龟,直三百。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
但是由于对白银的成色没有具体的规定,因而引起伪造。 史料记载:“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余万人,然不半自出,天下大抵无虑皆铸金钱矣。犯者众,吏不能尽诛取……”
“白金稍贱,民不宝用,县官以令禁之,无益。岁余,白金终废不行。”
三国
《三国志》:“魏嘉平五年赐郭修子银千饼。”
《水经注》:“岭南林水石室有银,有奴窃其三饼归。”
唐 代 的 银 两
唐代时,政府就开始在税收时收纳白银,而且财政支出时也大量使用白银,现在考古现,唐代已经有庸调银、税商银、矿山银和税银。 唐代的银两形制有圆形和长条形的的铤。《旧唐书》中有记:“内库出方圆银二千一百七十二两。” 1970年时,西安发现了四枚唐代时的庸调银,这是一种银饼,园形,上刻有大量的文字,为岭南怀集等县交纳的庸调银。1977年,陕西征集到了二枚税商银锭,也是岭南一带产银地区征收的。五十年代时,西安出土了矿山税银,是唐天宝年间的遗物,重五十两,为唐代矿山税收用。市银为征收物资改纳的银两,1970年时在西安出土,重量也是五十两。
现在考古还发现了唐代的银饼,1970年时洛阳就有出土,面文有阴刻的二十三两字样。唐代的金饼也有出土,1979年山西平鲁屯军沟出土唐金饼四件。
唐代和两宋的银两已经均有出土发现,但是连接二代的五代时期中国的银两货币是什样子的呢?是不是也有银两的使用呢?银两的实物还没有发现,但是史料中有关于五代银两的记载。宋代杂记《清波杂志》中记载了南宋时期南京出土五代银锭的史实,当时该书的作者住在南京,一次出游至后景阳台时,见到了寺里的尼姑发现的唐李后主时代的银两,为永定公主为志公和尚净发之资,一样十铤。可见五代时期的银两已经是铤了。
两 宋 的 银 两
宋代朱翌的《猗觉 杂记》中,也记载了金钱,说的是民间生子,有人贺一千金钱。有岭南首领冯子 入朝,献金钱一锭船的记载。由此可知宋金钱所铸之多。宋代白银已经成为政府税收的重要内容之一,熙宁元丰年间时,宋政府的白银收入曾到过2909086两。
银两的成色在宋代就已经是交易中十分重要的事情,南宋未年的《居家必用宝货辨伪》一书就记载了这方面的史料,当时已经有十几种名目:金漆花银(一百分足)、浓调花银(九十九分九厘)、茶色银(九十九分八厘)、大胡花银(九十九分七厘)、薄花银(九十九分六厘)、薄花细渗银(九十九分五厘)、纸灰花银(九十九分四厘)、细渗银(九十七分三厘)、鹿渗银(九十九分二厘)、断渗银(九十八五厘)。
现在看来,宋代银两也分为官铸及民铸两大种类。
宋代银两的形制一般为银铤,民铸银铤在制作上一般要凿刻上该店铺号和工匠的名号并标明银两的成色。
官铸银锭有下面这么几种:
一种为各地政府所铸,如近年新疆博尔塔拉出土的宋代银锭,上仅铸有“南剑州”三字。南剑州为宋代福建路的一个州治。
一种为税银,如1960年时,西安南郊出土了一批宋代的银两,其中一锭上就有“盐务税”的字样。1975年时,河南方城出土了一批南宋的“经总制钱”银锭,为宋政府增收的各种苛税的银锭。这一批银锭里还有一枚有“出门税”的字样,可见宋代时许多税种已经用银两交纳。
第三种则为民间用银,有的上面没有文字。南宋的银两到八十年代未时,一些学者统计,当时全国已经发现了近三百五锭,一是银类,如经总制银、经总银、出门税等;一为军费银;一为商业类银锭,上面多为一些铺号的名称,还有的一些是用于流通领域的,锭面上面仅有银两的成色,如:真花银、十分、渗银等。
银锭分等之制,宋代已有明确规定,南宋庆元年间曾颁令“上供金银,并以直色起发。银鞘成挺,大挺五十两,小挺二十二两,畸另凑数者听”。
金代的银两
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下令铸造了中国第一种官方铸造的银币,这就是从一两至十两,分为五等的“承安宝货”银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脱离了单纯计重而标明币值的银两币。
1981年,黑龙江第一次发现了四枚承安宝货银币,1985年又发现了一枚,通过对这些银币的研究,人们认为其等分为一两、一两半、三两、五两、十两五等。
金代银锭还有解盐银锭和税银两种。税银如正隆二年银铤、泰和四年周文柳银锭、泰和四年王忠纳银铤、泰和七年陈彦银铤等。
金代官府收盐税后将所得铸成银锭,上有“提举解盐司”字样,这在金代银锭的发现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迄今出土的金代带有年号的有天会、大定、明昌、承安、和泰安五个年号,但是有关解盐的就占了三分之一。
最后一点,1986年5月20日,内蒙古兴和县南郊大同窑陶卜窑村出土了三件银铤,其中2号铤上錾有“回易五十两”,“行人曹产”及“ ”三处戳记。回易务,金元均有此机构铸造银铤,而此铤应为金回易务铸造,因为元代银锭上“宝”字已经均简写为现在的宝字,而此铤上有省笔的“ ”字,又为回易五十两。故为金代无疑。
元 代 的 银 两
此处添年份
元代银两较大的品种一种是扬州银两,一种是平准银两,近年来又发现了一种蒙山课银。
元代银两较有名的是扬州银两,这种银锭现在发现了一些,1956年1988年都出土了元代至正十四年银两,上面一般刻有铸地、时间、重量和铭文,背面有较大的元宝二字阴铸。又如1988年出土的元代至正十四两银锭上就铸有“扬州 库官孟X 销银官王琪 马念银库子吴武”、“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 重伍拾两 银匠侯君用。”
1956年江苏出土的至元十四年平准银两上铸有“铸银官 提领 副使 库子杨良X”、“平准 至元十四年 银伍拾两”、“提举司 银匠彭兴祖 刘庆 秤子韩益。”
蒙山课银是元政府在蒙山银矿开采后,铸成银锭上交政府之物。
近年来又发现了元代的太原银两。
明 代 的 银 两
中国人没有想到哥伦布发现美洲竟然使中国的货币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拉丁美洲的墨西哥,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初时,是世界上最大的产银国和最大的银币出口国,而这些银币大量经西班牙之手,从美洲运到了到菲律宾,经过贸易再从菲律宾运到了中国。
墨西哥银币,大体上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西班牙统治时期铸造发行的,1536年第次铸造发行,此后这种银币就成为墨西哥传统的出口物,银币圆形,上面铸有不同时代西班牙国王的头像,一面有太阳放光的图案,成色在93%以上,中国人称其本洋、佛头、双柱等等。另一种就是墨西哥独立后的第三年,即从1823年开始铸造图案为鹰踏仙人掌叨蛇的银币,成色为90%,我国人称其为鹰洋。
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期,是西班牙人通过和中国贸易,以银币向中国换取丝绸、瓷器的时代,为此本来产银不多的中国,竟然开始在流通领域中大量使用白银--一种大批将墨西哥银币熔化再重新铸造成船形的元宝。
到底有多少美洲的银元运到了中国呢?我们可以引用一些资料。1586年以前约30000元(西元,下同),1586年500000多元,1598年及以前约800000-1000000元之间,1602年及以前约2000000元,1604年约2300000多元,1633年及以前约2000000多元,1729年以前约3000000-4000000元,1815年约1550000元。从十六世纪下半西班牙人到达菲律宾后,每年由菲律宾输入中国的美洲银元,一开始时为数十万西元,后来越来越多,到十六世纪未时已经超过了一百万西元,到了十七世纪,增加到了二百万多元,十八世纪,增加更多,可能达到了三四百万西元。
一直到现在,美洲银元不仅在中国很多家庭里还有收藏,而且出土的消息也很多,如1990年6月7日,在九华山重建转轮殿工地旁,就挖出了大量的美洲银元,后收集到了937枚,均为西班牙在美洲铸造的本洋和墨西哥独立后铸造的鹰洋。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殖民主义者大量开采南美的银矿,而世界白银的绝大部分产于这一地区,老殖民主义者在鸦片战争以前和中国人做生意时,没有什么商品能打开中国的市场,而中国的陶瓷、丝绸、茶叶却成为西方国家的抢手货,因而西方国家只好用从南美运来的白银和中国进行交易,从而使明代以来的中国货币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这样,一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中国人从海外贸易中赚了大钱,将自己过去比较单一的铜钱和纸币本位,换成了银铜复本位,这对当时中国的社会和经济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单一的以铜币和纸币相结合的货币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过去白银虽然很早也就成为货币家族中的一员,但是其货币的属性大多囿于储蓄,中国的富人将白银当作镇宅之宝而埋入地下,其流通性和流通媒介的作用并没有在传统的社会经济生活占有应有的地位。自从明中后期美洲银元大量流入中国以后,白银在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大为增强,政府对在赋税中征收白银的政策,更加剧了白银在中国社会经济中重要性,白银在大额交易和政府财政上起着纸币和铜钱无法代替的作用。
其次,中国银两的形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宋元时代中国的白银,一般都是铸造成了一种束腰形的块状,而从明代开始,中国的白银一般都铸造成了人们现在在**中常见的那种船形,百姓俗称其为元宝,这种形制上的变化,其原因人们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这种变化肯定是和白银的大量涌入中国有着十分必然的关系的。
明未清初的文人李渔形容当时的银两为:“银光闪烁,宝色陆离。大锭如舡,只只无人横野渡;弯形似月,溶溶如水映长天。面上无丝不到头,细如蛛网;脚根有眼皆通腹,密如蜂窠。……”
明代银库中有古今中外最大的银锭,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他的《北游录》里记载了明代的节慎库有金银元宝各一,是明代的镇库之宝,人们要登着梯子才能上去,其边尚高于人,上刻有永乐元年的字样。
而且明末西安的银两成色还出现了低银,当时西安称足色银两为卷桶。
至于银锭的铸造,明代的《如梦录》一书记载了明代开封的银锭制造业,当时这种行称为倾销,开封当时有倾番丝银一家,银铺二家,倾销银铺一家。另外“新街南口,过客店、酒店,至半截街南头,路南是大倾销处,专作上纳元宝,大小成锭。”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倾番丝银一家。
明清时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一两银子大概是多少人民币?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一、银子的介绍:
由于银独有的优良特性,人们曾赋予它货币和装饰双重价值,银子在古代做通货时被称白银。
二、各个朝代银子的货币价值
1、清朝
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相当的高。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到三千多文。而直到清末,一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就是件大事情,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
2、明朝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3、宋朝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
4、唐朝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古代数据与显示结合:
1、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2、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3、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哪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4、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三、古代其他钱币形式
1、贝币
贝币是早期中国实物货币之一,早在原始社会,贝即成为交换媒介,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以便于携带,其学名为“货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的贝壳作为货币渐渐供不应求了,于是出现人工贝币,如石贝币、骨贝币、蚌贝币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现了用铜质的金属贝币。2、战国时期四大货币
中原三晋地区的布币;北方燕赵和东方齐国的刀币;西北秦国行用环钱;南方楚国的铸文铜贝“蚁鼻钱"。
3、“秦”半两
秦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4、“五铢”钱
汉武帝元狩五年废“半两”,改铸“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制作精美,深受欢迎,其后各朝累铸,沿用至唐初长达7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5、铜铸货币
唐朝建国后,再整顿币制过程中,铸造“开元通宝”钱,代替原来的“五铢钱”,以后各朝代都称“通宝”,只是把“开元”二字换成当时的年号,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代。至1916年“洪宪通宝”止,通宝、元宝钱体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长久,在世界货币史上罕见。6、纸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的“交子”和南宋的“会子”是最早的官方纸币,其后盛衰更替,成为各个朝代主要通货之一。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
首先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古代1两银子可以折合多少人民币。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无法盖棺定论。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清朝早中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300-600元左右。
我们取它的上限,以1两银子=600元人民币来算,计算出清朝后宫妃嫔的月收入:
太后是媳妇熬成的婆,月薪当然最高11万;
皇后:5万
皇贵妃:4万
贵妃:3万
妃:1.5万
嫔:1万
贵人:5K
常在:2.5K
答应:1.5K
这基本就是现在一个稍微大点的公司从实习生到董事长的收入等级了。
当然啊,自古以来固定工资都是掩人耳目的,你看马云都说自己每个月没有工资拿。
娘娘们虽然没有加班费,但过节费、生育补贴等经常有。就拿皇后过生日为例,除了绸缎布匹,皇上会给包一个100万的大红包。这都赶上她年薪的2倍了!
生孩子当然也有红包拿,当然这个也是按照等级来的。就拿甄_举例,她当莞嫔时生胧月可以拿12万的红包,当熹妃时生弘_和灵犀能拿36万红包。
虽然后宫娘娘们都是包吃包住的,但打赏下人、疏通关系、走亲访友随份子等等人情世故方面都得花钱,所以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陵容虽然嫁了北京男人购房资格是有了,但收入这块有点悬。我们假设小主们的固定工资都可以攒下来,以陵容包吃住每个月1500元的收入算,她得多久才能在北京买得起房子?等等,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温馨提示雍正皇帝:最新版的北京最低工资标准为2200元/月,请您重新制定后宫小主们的工资标准。
那我们强行把安答应的月收入拔高到2.5K,贵人一个月才拿5K,所以陵容在当贵人前肯定是不敢考虑买房的。甄_怀胧月前陵容才熬到嫔位,我们以4年计,她这4年约摸能攒个20万。
加上我们安吉拉陵容多才多艺搞副业在某宝开个手工刺绣的店铺、做唱歌主播赚的外快,还有冰嬉舞蹈出场费应该也不低,30万也能凑出来。
不过陵容的开销也不低,买那么多麝香怎么着得花掉一个厕所呢!
等熬到嫔位,如果皇上和她一同还贷款,在五环买套房子还是可以的。可这首付还差太远,家里能不能凑凑?
唉,算了。北京的房子是买不起了。
供参考。
1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计算一下
1、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
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
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2、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就可以买200斗米。
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3、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
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
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无法衡量,银子是我国古代通行的货币,主要用于货币交易。
古代货币:以两为单位,故称银子为银两。
银两指一种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称量货币,始于两汉,盛于明清,清又见有实,虚银两之分。
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虚银两则是一种记账货币,虽有一定含银量,但并无实物,如近代上海的"规元",天津的"行元",汉口的"洋例"等。
银两也称纹银是中国古代的货币单位。其向上为黄金,向下为铜板也称之为制钱。
中国银两货币历史:
1、《史记·平淮书》里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黄是指黄金,白是指白银,赤就是铜。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用白银了。
2、中国货币史上正式以白银作为交易货币是在汉武帝元狩四年,武帝为抑制豪门大族的巧取豪夺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现,于是改革币制,采用了“白金三品”币作为国货。
3、五代时,白银已被使用在进献、输入货物、纳款、行贿等领域,每次用银的数量也相当巨大,但只随便铸成银铤、银锭、银饼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参与流通。
4、宋代时,除“交子”纸钞和铜钱、铁钱外,白银也被作为货币使用,当时的白银货币有碎散的,也有五两、十两、二十五两、五十两,甚至千两,其中比较多的是束腰形长条银块,个别也有方形、圆形。
5、到了金、元时期,白银被更为广泛地使用。金代的“承安宝货”银铤,从一两到十两分为五等,这是我国用法定计数银铸币的开始。元代更进一步确立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开始铸一批每枚重五十两的银元宝。
元宝的名称虽在铜钱上用过,但白银铸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银锭称元宝即从元代开始,以后“元宝”成为固定的代名词。
一两银子到底是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2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1两黄金:约值4000元1两白银:约值80元1枚铜钱:约值0.1元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人民币
在唐朝,一两银子等于3000元左右;在宋朝,一两银子等于1188元左右;在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等于150元左右。按照现在米价三元一斤来算,唐朝一两银子可以买米一千多斤,所以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三千元左右。而宋朝一两银子可以买米大约三石,宋朝一石是66公斤,一两银子就相当于人民币1188元左右。
银两是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单位。起于汉代盛行于明清。作为法定货币单位,止于1933年的“废两改元”。1933年后仍在民间使用。近代银两有实虚之分。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大体分为4种:元宝,中锭,小锭,碎银。秤量银两的平砝,因地区和使用单位各异,全国有170余种,最主要的是库平两、广平两、关平两、漕平两等。光绪三十四年清政府规定库平1两等于37.301克。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一文制钱、一两白银、一两黄金。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古代,银子作为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在每个朝代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而现在的银价在每克3.5元左右,一两银子也就大约170块钱。
一两银子值现在多少钱?
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
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
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
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
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
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
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
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
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
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
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
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
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
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
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
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
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
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
,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
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
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
“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
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
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
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
,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
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
。“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
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
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
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
,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
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
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
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
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
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
。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
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
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
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
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
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
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
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
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
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
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
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
,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
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
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
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
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
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
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
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
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
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
。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
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
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
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
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
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
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
,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
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
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
)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
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
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
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
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
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
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
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
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
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
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
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
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
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
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一两银子等于多少钱?
这个其实应该按照朝代来算的,因为不同朝代银子作为一种货币,其购买力是不一样的,你可以把银子跟米做对比,
在清朝的话,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600-700块钱的购买力,而宋代则相当于1500-2000左右,在唐朝一两则相当于现在6000块左右的购买力,现在的银子一两是50克,1克卖4-5块,银楼或是首饰店卖10块,大概150-500块。
一两银子等于RMB多少、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古代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
2019年12月16日价格如下:1、2019年12月16日,银价为3.3元每克。一两为50克,为165元人民币。
2、2019年12月16日,一两的银锭为165元人民币。
3、2019年12月16日,金价为421元每克,一两的金锭为21050元。
一两银子各朝代价格:
1、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
2、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
3、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4、盛唐时期2000—4000元。
5、清制规定纹银一两等于制钱1000文铜钱。
扩展资料: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
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中国用银作货币的历史由来已久,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地域不同,铸造工艺流程不同,各地银锭的器型各异、形式多样、名称繁多。
百度百科-银锭
三国时期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
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
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
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
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
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
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
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
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
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
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
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
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
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
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
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
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
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
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
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
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
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
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
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
,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
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
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
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
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
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
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
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
“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
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
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
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
,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
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
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
。“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
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
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
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
,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
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
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
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
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
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
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
。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
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
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
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
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
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
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
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
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
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
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
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
,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
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
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
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
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
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
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
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
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
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
。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
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
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
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
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
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
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
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
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
,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
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
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
)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
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
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
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
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
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
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
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
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
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
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
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
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
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
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与钱币流通
三国时期刘备的益州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故社会经济比北方发展较快。蜀汉建国以后,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诸葛亮又先后在汉中一带实行屯田制度,不仅减少了军粮运输,也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蜀汉的手工业以盐、铁和织锦业等最为发达。特别是成都的织锦“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远销吴、魏,是军费的一大来源。蜀都成都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市廛所会,万商之渊;列隧百里,罗肆巨千;财货山积,纤丽星繁。”其兴盛景象可以想见。
孙吴所在江淮地区的社会经济起步较晚,故最为落后。但由于这里战乱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迁居江南,给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使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加之吴国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遂使耕田面积显著扩大,耕作技术和农产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魏国创立后,在经济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无地或无生畜的农民,统一组织耕种官田,这是组织流民归农的有效办法,在客观上起了进步作用,对组织生产、恢复社会秩序、增强魏国的实力、统一南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广人稀的地方,扩大开辟面积,兴修水利,提高产量;建置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发展手工业生产。当时江南的武昌是冶炼中心,连铜合金银制造业也很发达,此外造船业、陶瓷业、丝织业、制盐业等等也都十分发达。当时魏国有很多的商业交通贸易中心城市,还和海外的一些国家有贸易交往,商业经济也很发达。
西晋统一全国后,农业上推出了占田制和课田制 ,这是西晋的主要土地制度。当时的西晋面临着经过三国长期战争后的经济萧条局面。西晋采取了奖励农桑、表彰生产的经济政策,召回流民,增加农业人口,表彰生产搞得好的官吏。此外兴修水利也取得了好的效果,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到了东晋时,我国南方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农业上生产技术有所提高,大量开垦荒地。实行精耕细作,推广牛耕使耕田的速度加快了,产量大为提高。兴修的水利工程扩大了灌溉面积,防治水患灾害,使得农作物得到更好的生长。手工业方面,冶炼业得到了发展,“灌钢”技术的发明,把生铁和熟铁混杂在一起,工艺简便,生产效率更高,钢铁的质量也更好。 纺织业用麻织成的布,品种增加了,质量提高了。 当时纸张已经完全替代了竹简和绢锦。贸易也有很大发展,南北互市和海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经营商业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是粮食、布帛、鱼、盐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总之三国之后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逐渐稳定,经济上有所恢复和发展,人们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之后发展经济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在我国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各地竞相铸钱,铸钱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据史书记载,当时铸钱“堆积如丘山,市上交易,用车载钱”。当时曾经把铸钱用的原材料——铁,拿出来“数千万斤塞浮山堰决口”。可见钱币之多,已到了何等程度。当时人们的思想认为钱能操纵人的命运,主要表现在社会风气贪财如命。晋武帝卖官,钱入私门。私门(有权势人)出卖官爵,是贪财的一种方法。士族自矜门第清高,对商贾极其贱视。法令规定市侩都得戴头巾,巾上写明姓名及所卖物品名,一脚着白鞋,一脚着黑鞋。商贾的社会地位很低,可是士族多兼做商贾,并不因为商是贱业而不屑为。例如大名士王戎有许多园田,亲自拿着筹码算账,昼夜忙得不得了。家有好李,怕买者得好种,钻破李核才拿到市上出卖。有势力人家霸占水利造水碓,替别人舂米取酬,称为舂税。潘岳《闲居赋序》说他住在园里卖鲜鱼、蔬菜和羊酪,并收舂税,一家人生活舒适。可见经营商业是贪财的又一方法。晋惠帝时,石崇做荆州刺史,劫夺外国使者和商客,积财物成巨富。家有水碓三十余区,奴八百余人,还有大量的珍宝钱财和田宅。可见劫夺是贪财的又一方法。《晋律》规定自死罪以下都可以用钱赎罪。贪财即使犯了罪,不一定是死罪,赎死罪也不过黄金二斤,所以只要有钱财可得,任何一种方法他们都敢采用。
晋国统治阶级爱钱,唯钱是求,后世称为“钱鬼”。而这些也影响了社会上的人,金钱支配了人们的交往、言谈、行事等等。
我国古代用谷物、布帛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这种情况早在西汉就已出现,东汉时更加盛行。到我国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这种情况显得更加突出了。
据史书记载,我国南北朝时期,在南北长期对立中,尽管战争总是不断,但在战争的空隙,经济的交往总是连绵不断,商品交换非常活跃;而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换中,货币的使用几乎废弃,在商品交换中都是使用绢帛。
从当时南朝、北朝商品交换的品种来看,北朝需要南朝的物品有甘蔗、橘柚,以及北方官员、贵族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南朝急需北朝的物品有:马匹、骆驼、皮毛制品等等。
当时南朝、北朝商品交换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官方主办的“通市”,由南朝、北朝的官方主持;二是走私,这种走私在民间、官员、军队中间都有。据史书记载,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也就是宋国、魏国战后的第二年,北魏向宋国提出两国“互市”的要求,朝廷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江夏王义恭、建平王宏、何尚之、何偃等,都表示赞成互市,但柳元景、王玄谟等大臣反对马上互市,理由是“虏虽说互市,实为窥测国情,答应了他们,必生边患”。但朝廷考虑到两国互市可取得不少的经济利益,最后还是同意了。
我国古时候经常用谷物、布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在王莽篡位及东汉时期,有时在市场上谷帛也代替货币充当过流通领域内的支付手段,只是到了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时间最长、范围较广,以致在社会上曾经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不准使货币”的现象。这是因为市场上钱币缺乏。晋朝统治者主要沿用汉朝的“五铢钱”货币,因此,铸币数量不多,远远满足不了当时市场流通的需要。据《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记载,当时南朝的宋大臣范泰,曾写奏议反映国库货币减少,市场流通使用的货币奇缺的情况,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因此,人们在市场上不得不用谷帛当做货币流通,而且货币制度也不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较大,魏晋前期,东晋、宋、齐、梁、陈偏安江南;后来,北方先有五胡十六国,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相继更替。由于朝代不断改换,致使货币制度很不统一,南朝的货币制度在北朝行不通,北朝的货币制度在南朝也不能实行,所以人们宁肯在南朝、北朝商品交换中收受谷帛,而不愿意收受货币。当时市场物价波动剧烈,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南齐大臣刘缵看到北魏的市场上金、玉、珠宝价格比南朝低了好几倍,感到奇怪,北魏派出接待的主客令谎称:“我朝不重金玉,所以贱同瓦砾。”还有,北魏文成帝兴安元年(公元452年),陕城镇将崔宽看到弘农这个地方出产的漆、蜡、竹、木价钱比南朝市场上便宜好几倍,于是他利用职权走私,发了大财。由此可见,当时南朝、北朝市场物价差别如此之大,人们认为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换中,收受谷帛比收受货币风险小,安全有可靠保证。以上这些就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流通情况的一些特点。
可以看出,当时是起码是没有文这个货币单位的!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今天关于“银价今日多少钱一斤元”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