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油价变化图_二战期间油价变化
1.二战的历史话题
2.看二战知道德国后期有过煤变油的技术,那么现在我国搞得煤变油技术和当时的比有可比性吗?
3.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4.概述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5.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6.中石油:油价比美国贵是因为48%的税
“滞胀”引发的思考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实体经济:成本上涨,需求不足,增发货币,流通不畅,结构不均,实体需求仍然不足,持续经营困难;虚拟经济:虚拟流通过剩,效率低下,资金转移,效率还低,再转,通货膨胀,就是没价值。实体经济由于成本的上涨和工人工资要求上涨两头挤的压力,业绩停滞。同时,虚拟经济配置功能发挥不到位,钱投到哪儿都不好再赚钱了,赚谁的钱,钱都在你手上呢,哪儿还有余钱往你那钱窝里钻啊?由于成本上涨而引起的货币的增发,没有真正用到消化产出增加的那部分成本上,没有形成真正的对应的需求。真是错乱所致啊。是没错的,人民也没有错,因为,这不是国内的简单的矛盾,也不是一个国家所独有的矛盾,更不是一个国家能轻易解决的矛盾,它是市场而联系起来的世界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不说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生活,也要吃喝,还要玩乐。吃喝:吃喝有现成的,还可以靠智慧和双手的劳动生产出自己想吃的想喝的。玩乐:可以玩自己,玩别人,也可以造东西玩儿,玩出花花,满足精神需求,和过剩的欲望。活着的价值:有人为了自己,吃好喝好,生活好,就满足了。有人为了责任,不可避免的不能只为了自己,还有家人,老的小的,特别是那个需要感情来维系关系的对方。有人为了小家,有人为了大家,有人为了国家,有人为了全世界。当初的愿望总是很美好的,可真站在能实现自己当初愿望的那个位置上,他又不能全部为了自己的愿望了,还要考虑到自己的组织和身边的人的欲望,当初的愿望就不纯洁了,就打折了,社会发展的效率就低下了,社会发展的水平就完不成期望的水平了。也许这就是现实,现实是很完全的,但不是完美的,因为它里面有太多的0.5/3-1.2/3的人的俗套,是实现社会(持续自然溜冰爬雪山过草地开飞机坐火箭去火星)发展的必需的牺牲。大概这就是社会发展的社会必须付出的成本,地球还是地球,人们只不过是在倒蹬地球上的土,地上和地下的,低空的(应用不多也没法多)。人们应用食物、实物也只不过是来回倒蹬。虚拟的东西到能满足人的幻想,因为虚拟的产生本身缘自人的幻想。心理学家给我们有个启示:幻想可以有,但不能乱,乱了就是浪费时间和粮食;好的幻想就是理想,他必须有价值,不光满足自己,得能与人共享才行。个人有个人的家,家里都还有其他的人,个人有个人的愿望,要管好家,就得照顾家里所有人的愿望,才能当好家,才能维持好家。家是国家社会的单元,国家是世界的单元,都管好自己的家,过好自己的家,这样家就不乱,家家都不乱,世界就太平了。但是自家不乱,搞不好家和家会乱啊,乱起来,人性的弱点显露无遗,人类的控制力弱的只剩1/10。但就石油来说,由于各国经济利益导致的政治参与,使得有限的不能得到良好的配置。搞得经济动荡,鸡犬不宁,弄不好,积怨久了,打起来了;弄好了,和平解决,弟兄们都照顾到,继续往前走。好像,打牌,输了就得上贡,上一张大牌没问题,一下罢了;上了钱,就是了,能挣钱,说明人的脑子通过打牌能挣钱。关键打牌不是劳动啊,没有真正的实际价值的产生啊。说他们最终的目的是不劳而获一点也不为过。也不怪他,人类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不就是懒出来的吗。帝国主义相对发达的国家的人啊,有发达的思维,也有发达的幻想,他们的幻想的目的是很明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活着的附加有点多的欲望。他们知道不劳也能获,他们信神,神眷顾着他们,或者说照顾着他们。我们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沾染了不干净的东西,也还是能洗掉的,就是真的洗不掉了,要不再来个“耶稣”重新给大家洗牌。。。。。。。。人们有句话叫“好自为之”,但愿“明天会跟好”。
二战的历史话题
欧美许多国家用石油作为取暖的燃料,因此,当气候变化异常时,会引起燃料油需求的短期变动,从而带动原油和其他油品的价格变化。另外,异常的天气可能会对石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供给中断,从而影响油价。
干预会使得市场消耗曲线凸向现在或未来。跨时期石油开模式的税收效应依赖于税收随时间变化的现值。例如,税收现值随时间减少会改变开顺序的决策。和不征税相比,税收最终还是会减少任意时点上的净收益,也就减少了相应时期开的积极性。而且税收会降低新发现储量的投资回报。
石油行业发展趋势
价格
油价与全球宏观经济状态息息相关,因此油价是一个关键性价格。一些经济学家称高油价对全球经济增长有负影响。虽然高油价一般认为是经济增长导致的,但这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不稳定的。
由于油价反映了现货和期货市场所在国的定价权,因此,不同时期油价的涵义有所不同。比如BP公司所使用的油价统计数据在1861—1944年为美国均价,1945—1983年为阿拉伯轻质油标价,1983—2008年为布伦特即期现货价。我们所指的油价波动主要是看纽约和伦敦两大期货市场的远期价格变化。
战争时期,石油经常被当作“武器”来使用。比如,二战当中,美国对日本进行禁运。而策划偷袭美国珍珠港,是为了摧毁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力量,以保障日本来自东南亚的石油供给和运输线。
石油危机时期,欧佩克以石油为武器,反击西方国家,酿成了石油危机,并成为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的导火索。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时代来临。石油重新回归它的商品本性。简而言之,在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石油的政治属性弱化,经济属性成为常态,金融属性越发明显,油价波动成为金融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平时听到的播报的“油价”,一般都是纽约和伦敦期货市场的即时价格,事后统计和研究用的油价则一般都是现货市场的交易价格。
看二战知道德国后期有过煤变油的技术,那么现在我国搞得煤变油技术和当时的比有可比性吗?
尽管2005年1月以来,巴以局势出现转机,但仍需谨慎观察,尤其是2005年7月以来,在以色列紧锣密鼓推进实施“单边行动”前夕,巴以局势重新紧张。伊拉克政治重建继续推进,但伊拉克的安全局势恶劣。在美国的高压政策下,伊朗和叙利亚一度走上与美剑拔弩张的前台,目前关系发展依然有变数。中东诸热点仍将长期存在并继续影响本地区和世界局势。 一、充满不安定因素的大中东地区 (一)、伊朗核问题时缓时急,目前趋于紧张。美伊关系在克林顿时期并不似现在这样紧张,双方在2000年的关系已经明显改善。但2001年布什上台以来,美伊关系严重倒退。2004年底,伊朗在关键时刻的让步为其赢得了喘息之机,伊朗核问题未被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但问题并未解决,而是在继续发展。2005年1月以来,美总统布什和卿赖斯相继发出强硬表示,不排除对伊朗动武。围绕伊朗核问题,美国、欧盟和伊朗2005年上半年进行了激烈讨价还价,美伊立场针锋相对,伊朗保守派总统即将上台,预计在对美政策上会有强硬一面。伊朗核问题前景不乐观,美最终对伊取一定程度(如“外科手术式”打击)行动的可能性依然不能排除。 (二)、伊拉克大局还算稳定,然而安全局势异常严峻。1980年至1988年,历经八年的两伊战争后,伊于1990年8月悍然入侵科威特,之后,多国部队进驻海湾,海湾战争于1991年2月爆发。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对伊实行严厉制裁,美、英战机持续几年空袭伊。2000年8月以来俄、法、德以及广大阿拉伯国家则一度做出种种努力,力图早日促使美英解除对伊制裁。但2003年3月,美打击伊、推翻萨达姆以来,伊局势被彻底改写。2005年7月初,美军死亡超过1700多人,伊方更是死亡数以万计。2005年1月底的伊大选以来,各政治派别在组建过渡中暴露出许多分歧,美虽基本控制伊局势,但伊未来仍然有变数。特别是严重的自杀性爆炸,使伊拉克平民饱受荼毒。 (三)、阿以矛盾旷日持久,巴以争端久拖不决。从本世纪初犹太人不断返回巴勒斯坦开始,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就频生纠纷。二战结束尤其是1948年5月以建国以来,阿以矛盾愈演愈烈,导致后来三十多年内发生五次战争。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至今,中东和谈一度取得重要进展,但和平进程一波三折,饱受冲击,巴以和谈进入21世纪后实际处于停滞和倒退状态,近期才有好转,但各个实质问题没有解决。特别是进入2005年7月,巴以双方立场没有实质改变,巴激进组织活动频繁,以色列的打击立场重新强硬。叙以、黎以谈判依然僵持不前,三条谈判轨道不同程度受挫。特别是自2005年2月前总理哈里里遇害后,黎巴嫩局势动荡不定,直接冲击到了与叙利亚之间的战略同盟关系,叙全面从黎巴嫩撤军。局势演变和发展继续影响美国对两国的政策以及中东和平进程。 (四)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活动继续发展。一度影响较大的极端主义组织有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拯救阵线、埃及的伊斯兰集团、阿富汗的塔利班。个别的宗教极端主义组织曾经不惜滥杀无辜,截至20世纪末期,阿尔及利亚已有6万多人遭到极端分子,一些外国人也遭或遇害;埃及一度遭极端分子的本国居民有3000多人,外国游客数百人。所幸经过本国的严厉打击,一些国家的宗教活动有所收敛。巴勒斯坦的“哈马斯”、“杰哈德”以及黎巴嫩的等属于激进政治组织,带有一定反抗占领的性质,与完全意义上的存在差异。 (五)、领土争端、水纠纷错综复杂。伊朗与伊拉克、伊拉克与科威特、沙特与也门、沙特与卡塔尔、埃及与苏丹、也门与厄立特里亚、叙利亚与以色列、黎巴嫩与以色列等众多国家之间存在领土纠纷并都曾发生过不同规模的武装冲突。少数领土争端已基本解决,部分悬而未决但有所缓和,部分仍处于僵持状态。尼罗河流域、两河(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及约旦河流域的有关国家也因为水分配问题而频生纠葛。 二、世界为何不间断注视大中东地区 (一)、该地区的宗教纠纷错综复杂。中东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三大宗教的发源地。犹太教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存有矛盾。伊斯兰教内部如逊尼派、什叶派、苏菲派等六派之间也矛盾重重。在伊拉克,萨达姆统治以逊尼派为基础,其被推翻后什叶派获得参政和平等权利,两者今后的争端还将继续发展。多数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是逊尼派。什叶派穆斯林以伊朗和沙特等海湾国家的信徒为主,所以19年以来海湾和其它阿拉伯国家对伊朗的教义输出抱有警惕态度。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发生两伊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极端的原教旨主义组织与伊斯兰温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国内政局动荡。黎巴嫩的教派冲突一度相对典型,黎是阿拉伯国家中唯一的由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两大类居民组成的国家,全国只有1.04万平方公里面积、300多万人口,最多时却曾有分属于两大宗教派别的100多个党派团体、30多支民兵武装和数十家电台。 (二)、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中东地区石油极为丰富,有“世界油库”和“石油海洋”之称。中东石油有众多优点——全球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其中62.1%蕴藏在中东尤其是波斯湾,迄今已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前五位的国家沙特、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和伊朗等全部集中在波斯湾地区;石油开发条件优越,油层厚,油田大且分布集中,距海近,运输方便,油井自喷率和单井产量高;中东地区石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2/5,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3。20世纪90年代,美国、日本和西欧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率分别为12-14%、80%和60%。据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从1998年到2005年,中东石油供应量占世界石油总供应量的份额将由24%上升至34%,到2010年这一比例将达44%,2020年达55%。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的2004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扬,冲破每桶50美元大关,2005年更是突破60美元大关。 (四)、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超级大国等介入导致中东乱象丛生。殖民主义者在其殖民统治区取“分而治之”等政策,给该地区留下严重隐患,这在领土争端、阿以冲突和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伊朗与伊拉克、伊朗与阿联酋、沙特与卡塔尔、卡塔尔与巴林、埃及与苏丹、摩洛哥与西班牙等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莫不与殖民统治有关。巴勒斯坦人与犹太人、塞浦路斯岛上希腊与土耳其两族之间以及库尔德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由前殖民者一手制造的。 超级大国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该地区明争暗斗。二战后该地区发生五次中东战争都与超级大国争夺和幕后操纵密切相关。冷战后,美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中东地区为所欲为,长期制裁伊朗、利比亚、苏丹,轰炸并最终出兵伊拉克,对海湾国家软硬兼施,同时偏袒以色列,拉拢土耳其和其他盟国。目前美又在极力推行“大中东民主”,声称要在中东推进“民主自由”、根除恐怖土壤,引发地区国家的暗中抵制,致使地区局势充满着不稳定因素。 (五)、各国政体复杂多样,现代政治制度发育并不完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二战前,多数中东国家的政体是君主专制和君主立宪制。战后,许多原来的君主制国家转而实行资产阶级共和制,但不少国家的共和政体仍带有比较浓厚的传统历史色彩、宗教色彩并实行事实上的总统终身制。政治体制比较完善的代议制民主国家如以色列和土耳其。其它政体还有君主立宪制(如约旦、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君主专制制及酋长制(如阿联酋)等。从总体上看,该地区的政治制度发育相对不成熟,容易引发局势动荡。另外,不少国家腐败严重,经济发展失衡,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把原教旨主义视为摆脱困境、实现“社会公正”的希望和出路,原教旨势力趁机迎合群众的不满心态,煽动宗教狂热,不断取暴力恐怖活动,导致国内政局不稳。 (六)、该地区较普遍存在水纠纷,一些学者称呼“水战争”。中东地区幅员辽阔,但严重缺水,水只占世界总量的0.4%。该地区有三个主要水系:两河水系、尼罗河水系和约旦河水系。伴随该地区水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纷争必将进一步加剧。两河均发源于土耳其东部山地,流经土耳其、伊朗、叙利亚和伊拉克四国,四国关系一直微妙。非洲的尼罗河流经9个国家,埃及和欲与其共享该河水的上游国家之间矛盾丛生,其中与埃塞俄比亚和苏丹之间的矛盾一度比较突出。约旦河的水量虽然只有尼罗河的1%,但它是巴勒斯坦地区唯一的水源,也是阿以冲突的焦点之一,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同以色列围绕该河水源利用问题进行过殊死斗争和艰苦谈判。叙以谈判最为棘手的问题也包括太巴列湖水争执。 三、“大中东”时局将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中东诸多问题的关键是阿以矛盾问题(即中东问题),而该问题短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中东问题包括巴勒斯坦问题、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争端两个内容,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尽管中东和平进程已经从1991年以来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其中最棘手最关键的问题如耶路撒冷最终地位问题、难民问题、边界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以及水问题等远未解决。加上2000年9月以来持续4年多的严重冲突,可以预见,尽管目前巴以初步实现停火,但巴以和谈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进展。美国的政策、以色列的不稳定性、巴方内部的协调程度等诸多问题,都将是影响和谈的重要因素。2005年7月巴以局势重新不稳定再次说明了这一点。从历史经验看,即使达成一些协议,协议实施起来依旧障碍重重。 (二)、美、俄、英、法、德、日、印等世界一超多强将继续在该地区展开争夺。尽管世界其余大国努力展现影响,但美影响难以被取代。布什执政几年来,一改克林顿时期“西促和谈,东遏两伊”的稳中求变政策,转而取推进“反恐”和推进“民主自由”并行的“先破后立”战略。布什新任期将从改造价值观和重塑地缘政治入手全面推进大中东战略。美将在稳定伊拉克局势及促进巴以和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单边和多边、外交与军事等多种手段,清除反美,推广西方价值,实现其对大中东地区的全面主导。由于美在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其“大中东民主”将会取得一定进展,但该的“目标”过于庞大,且受到多方阻滞,预计在较长时间内难以取得整体性收效。 (三)、宗教问题固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宗教文化具有相对较顽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中东地区多数矛盾历史久远,有些热点不但不会减弱,还可能愈演愈烈。几年内催生“民主、自由”并实现彻底的宗教融合并不现实,甚至是遥不可及的缘木求鱼式设计。涉及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热点问题在未来很长时期内会持续影响地区局势,特别是美国不合时宜、没有理由地抛出所谓“文明冲突论”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施,将导致美国与该地区国家的文明对立和军事对抗长期持续。在大国尤其是美国中东政策带来的持续高压和冲击下,中东地区将面临巨大转型,而转型期内将充满动荡和变数,持续影响世界局势。 杨鸿玺 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追问: 二战后初期盟国之间的矛盾
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其实中国和德国的煤炭储量都十分的丰富,煤变油技术就是从煤炭中提炼焦油,现在的提取纯度应该比过去高,但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仅仅靠煤变油技术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德国当时是因为战争后期,燃油不足造成的。
概述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国际油价在近几年来的上涨过程。 在2001年911前后,当时的油价在每桶20 美元左右。而到2003年初,油价上涨接近30美元/桶。一年后的2004年初,更突破40美元/桶关口。到2006年初,油价开始接近60美元/桶大关。而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则先后突破80、90美元/桶的关口,直至2008年初的百元大关。 当然,国际油价最近突破百元大关,有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受到市场利空因素的影响。例如,2008年初尼日利亚石油港口城市的武装,令人们担心这个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供应可能进一步缩减。同时,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已连续7个星期下降,并已降低到2005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偶然性中也有必然性,因为在那些左右油价的供求关系中,包括需求量、产出量、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中,又确实包含着推动油价持续走高并保持高位的成份。我们来逐一加以分析。 首先来看世界经济与石油需求。我们知道,这一轮油价高企,并不某个突发导致的短期变化,而是受到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而普遍增长的有力推动。研究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耗量的增长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耗的增幅显著高于GDP的增幅。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世界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可能在2015年前后回引发更加严重的供应问题。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有的机构,如埃克森美孚公司预测,全球石油需求80%的增长部分,将来自发展中国家。 在考虑石油需求方面,交通系统、特别是汽车,需要格外被提及。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近3亿辆汽车,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25%,但石油生产只占全球石油产量的大约9%。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交通系统的燃料,有%是石油。 中国汽车拥有量的猛涨,也使得石油消费强劲。中国现在将近有2050万辆车,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增长了3倍,近年来车辆的销售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自1993年以来,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石油需求的近半依赖进口。至于邻国日本和韩国,石油更是100%依赖进口,突显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对石油的巨大需求量。 其次来看石油的供给与储备。总的情况是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世界性石油供应短缺现象,在短期内还会呈现加剧态势。用有的学者比较悲观的描述,就是世界每消耗了两桶石油的同时,却只发现一桶新石油的产能,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成熟油田的产能都处于下降的趋势之中。 美国已开完大多数的传统油田。英国北海石油的产量从1999年就开始衰退。墨西哥油田也在2006年达到产量峰值。沙特的7大油田占全国石油供应的90%,但产能也在逐年衰退。在中国,约占石油总产量30%的大庆油田,产量也以2-3%的年均速度递减。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产量也一直在下降。几乎全球都在发生相似的情况:产量达到最高点后,面临两倍数的下降。下降的速度,快于预期。 当然,我们说全球石油紧张和产量下降,主要是指开条件优越、天然油质好、经济价值高的高效、低成本的轻质油田(传统油田)的储量和产能减少,并不否定全球范围内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的存在和扩张潜力。事实上,油价有反作用力。在油价处于低位时,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是没有开发价值的,反之则不然。 打个比方,传统油田的产油成本低。按美国能源部的测算,包括勘探、开、运输成本在内,传统油田的生产成本一般在10美元/桶以内,理论售价应在40美元/桶之间。油条件特别好的国家,如沙特,原油生产成本可低至3-4美元/桶 - 在那里,人们只要向大油田的底部加水压,油质好、价值高的轻质油便浮到表面。可惜的是,这样的优质大油田正越来越少,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所以,综合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来看,有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拉动油价持续上涨;第二、传统油田产量的下降,推动油价提升;第三、油价上涨带动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产油方式的扩张,反过来缓解石油供需矛盾,抑制油价过高的攀生。 所谓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典型的类型包括油页岩矿、油沙矿、以及分布在北部高纬度寒冷地带的特殊油田。 作为前者,油页岩看起来象普通岩石,但加热后就会渗出油泡。美国、中国、巴西、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等国都有此类油页矿。美国更是独占优势,有超过世界油页岩矿产量72%的储备。仅在科罗拉多落基山表下面,就蕴含2万亿个桶的储量,具有8倍于沙特、18倍于伊拉克、21倍于科威特、22倍于伊朗的原油产能;其规模超过当今世界已被证实的全部传统油田的原油储量。 作为后者,加拿大等国在北部艾伯塔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沙矿,产能可达数百亿桶油的规模。另在加拿大的西北寒冷地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储量在400亿桶的特殊油田。说它特殊,主要是因为其气候恶劣,开条件差 - 这是一个冬天冰山覆盖、夏天一片沼泽的特殊地带。冬天的温度可下降到零下60 和70度,使人和机器在那里作业面临非常危险和困难的状态。 但从技术的可能和可行性上,现在我们已完全具有开油页岩、油沙、以及北部高纬度地区特殊油田的成熟能力。不过,从现实性、迫切性来看,是否进行实际的开活动、以增加石油供应量,还要看油价高低是否满足开成本及盈利的空间。按估算,油页岩矿的开成本在每桶25 美元左右,油沙及北部高纬度地带的油田开成本也离这个数值不远(均与传统油田存在显著成本差异)。在油价在35-40美元/桶时,不会有任何公司去花钱投资和生产。但当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就会有许多公司积极介入生产,以获得现实的利润。 而所谓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则主要包括一种煤转液技术(CTL)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的萌芽,其实早在二战的德国就已开始。当时的传统做法,是第一次技术过程实现煤转化为气(一氧化碳和氢),第二次过程再将气转变成柴油、汽油或其他相关产品。制约此项技术应用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的因素,同样是成本和油价之间的盈利空间。 因为煤转液过程的生产成本在每桶30-40美元,所以不到油价上涨至75-80美元/桶,不会有许多公司真正地去应用这项技术,增加石油市场的供应。但到价格到位、市场条件成熟时,煤转液技术的潜力非常之大。据美国五角大楼估算,仅美国一国,就具备可生产9640亿个桶油的煤。其产能,大于整个中东地区约6850亿桶油的传统油田产能。 从上述角度分析,我们知道:按现有的石油需求、供应条件和价格因素来看,当市场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尽管会有时滞,但世界石油会有一个来自于包括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量的显著扩张,从而大幅增加供应,缓解供求矛盾,舒缓价格上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美国能源情报署关于2008-2009年世界油价可能会适度回落到每桶80美元附近的预测结论。 当然,具体到特定时点的油价是跌是涨、何时跌涨,除了考虑上述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之外,还必须结合分析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的影响,当然,我们认为: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对油价跌涨起着长期的、基础性的支配作用,而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更多地对油价跌涨起着短期的、伸缩性的配合作用。 先来看国际政策。欧佩克、俄罗斯等国的政策对世界石油的供应影响巨大,而美国的政策则对世界石油的需求影响显著。短期内,约占全球原油总产量40%的欧佩克还不会改变限制成员国产量以防油价下跌的基本态度。而俄罗斯,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因油价上涨和开技术进步,石油生产得到快速扩张,产量已超沙特,但它对与西方公司合作扩大石油产量的呼吁兴趣不大,更愿意与欧佩克一起坐享油价上涨的巨额利益。 作为石油消耗大国的美国,已在2007年12月通过了由布什总统签署了新能源法案,决意改变对石油长期以来的高度依赖性。根据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的油耗必须比目前降低40%,而生物乙醇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必须达到360亿加仑。美国正试图通过这种坚定的政策导向,影响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需求。 但鉴于在美国历史上、特别是尼克松总统任内、卡特总统任内,曾都有过“摆脱对外国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独立”等的类似政策、但却从未成功的先例,布什总统的这一次新能源法案的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只不过,前几次总统政策的失败,大多源于国际市场油价的走低所致(其中包含欧佩克的政策反击)。可从导致油价降低的结果来看,也不能说是政策的完全失败。 最后,我们来看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这里,最重要的,是美元贬值、以及石油期货市场及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美元连续贬值,当然会反过来促使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价格的持续高走。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美元贬值幅度回算各年度的油价实际涨幅,就会发现,它们只是名义涨幅的60%左右。 石油期货市场方面,一些养老基金、公共基金、对冲基金的投资(投机)性参与,对价格起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市场的资料显示,以对冲基金为主的非商业交易商,所持有原油期货仓位可达到30%以上,非常活跃。它们改变了石油市场由石油生产方和消费国占主导的传统格局。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的任何动向,都会加剧油价和市场波动。这一点,在解释世界油价短期波动、特别是振幅加大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
原因:美国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加强对经济的调控,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比较有力的发展环境;加大了对教育和科研研究的经费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涌现出了许多高新科技成果等等。
2、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
原因:经济发展弊端显露,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美国债务增加,成为最大的负债国。
3、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原因:美国对社会经济进行了改革,加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一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等。
扩展资料
石油危机
美国和苏联的冷战至这段时期仍未停止。其间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连串的太空竞赛,苏联派出了世界首个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国则派太空人首次登陆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发战争,北越与南越开战,美国为阻止苏联和共产势力扩张,毅
美国参与的越战中的画面。
然介入越战。其间美军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最终北越统一了越南,美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70年代初期,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是历来最严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一度复苏。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现通货膨胀。
13年10月以色列与中东一系列国家关系恶化,触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对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原油价格曾从1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14年美国还要派发汽油定量配给票。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
百度百科—美国经济
中石油:油价比美国贵是因为48%的税
2014年最出乎意料的,莫过于“跌跌不休”的国际油价。仅半年时间,原油价格遭到“腰斩”,从今年6月的每桶115美元跳水至55美元,“三位数”油价的时代似乎已宣告终结。
油价暴跌的背后,是产油国之间的博弈,也是大国之间的经济较量。沙特坚持不减产打响石油价格战,意图打压美国页岩油热潮,美国则有望趁机摆脱对中东的依赖;委内瑞拉、伊朗感受着暴跌的切肤之痛;西方的舆论号角顺势响起,渲染油价将拖垮俄罗斯经济,正如他们在1998年看到的那样。油价的起起伏伏,也记录着国际政治格局动荡的这一年。
俄罗斯:油价暴跌,普京拿什么对抗西方制裁?
2014年,卢布大幅贬值再次唤起了俄罗斯人对1998年债务违约的记忆。那一年,卢布在几天之内崩盘,迫使俄债务违约。当年GDP下降了2.5%,工业生产下降3%,粮食产量下降2400万吨。
16年后,似曾相识的阴影再次笼罩俄罗斯。今年3月,克里米亚入俄和乌克兰危机掀起西方对俄的制裁战,以逼迫俄罗斯让步。以牙还牙,俄罗斯则“祭出”天然气这张王牌,以“断气”对抗西方的经济封锁。
然而,下半年国际油价暴跌令这张王牌黯然失色。对于严重依赖原料出口的俄罗斯来说,油价的严重缩水等于财路被掐断。油价的下跌直接削减俄罗斯预算收入,造成赤字增加、预算项目无法执行,进而加剧经济下行压力。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承认,“俄罗斯面临陷入深度衰退的风险”。
俄罗斯会重演16年前的经济崩溃吗?答案尚未揭晓,但不少西方媒体已吹响了“制裁胜利”的号角。就连本人都说,现在普京领导的国家要应对“卢布汇率的崩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俄罗斯的经济形势证明了普京在克里米亚的做法是错误的。
俄罗斯将今年的油价下跌形容为美国的“陷阱”。俄罗斯前财长库德林直截了当地说,美国正与原油输出国合谋压低油价,以此向俄罗斯施压,是美国的一个阴谋。
面对油价大跌、西方制裁以及资本外逃构成“完美风暴”,俄罗斯如何逃出暴风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石泽说,俄罗斯有很强的承受和回旋能力,经济不会“崩盘”。且俄罗斯拥有大量外汇储备,更能取有力的反制裁措施。
“俄罗斯经济拥有良好的基础,即便油价跌到40美元也没关系。俄罗斯经济也将克服当前的危机,这需要多久呢?倘若最糟糕的情况,需要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普京在今年年度记者会上仍信心满满。在油价动荡的2014,俄罗斯掀起了“卢布保卫战”。
欧佩克:为保市场,忍受“割肉”之痛
今年,一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和非OPEC产油国抢夺市场份额的大战已经打响。抛弃了欧佩克通过限产来保持高油价的传统战略,沙特代之以一项新的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佩克的市场份额。
“无论价格是多少,减产都不符合欧佩克成员国的利益。不管油价降到20美元、40美元、50美元还是60美元,都无关紧要。”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说。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分析师认为,沙特是在向美国页岩油下战书,以求挫败对其市场份额的威胁。观察人士预计,全球油价持续下跌会快速打压美国的页岩油钻探活动,减慢产量增长并有助于支撑油价。
同时,“阴谋论”也在蔓延—沙特把低油价视为对伊朗与俄罗斯施加更多压力的良机。伊、俄两国在叙利亚内战中支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而阿萨德是沙特的死对头。
但无论“阴谋论”是否真实存在,那些以原油出口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家,已经感受到了低油价的“切肤之痛”。海湾产油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他们有能力在一段时间内经受住冲击。而那些家底薄弱的成员国,就只能咬牙挺住了。
失去高油价的支撑的委内瑞拉,未来高和高补贴将遭遇麻烦。现在,委内瑞拉深受通货膨胀、消费品短缺、犯罪率持续上升的困扰,这些直接影响到马杜罗。
伊朗一方面饱受国际制裁和货币下跌之苦,另一方面油价走低令收入锐减,5%的GDP就此流失。总统鲁哈尼摩拳擦掌搞经济重建之际,却被国际油价的重挫束缚住了手脚。在伊核谈判的关键时期,失去了高油价的支撑,谈判底气恐怕也减少三分。
不过,今年“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攻城掠地,却并未引发原油价格动荡。分析师认为,投资者们渐渐意识到,这些都不会给供应构成燃眉之急。从另一方面来看,原油价格的动荡,不再仅仅受地缘冲突的影响,这一次,经济逻辑战胜了国际政治逻辑。
美国:页岩油改变国际政治格局?
13年,为了打击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欧佩克宣布石油禁运,造成油价暴涨,令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直接促使其转变了对中东的外交政策。自那时起,摆脱对中东的石油依赖成为美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勘探和开发,美国页岩油如今终能在能源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也试图跟沙特分庭抗礼。2009年之前还是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的美国,到2020年却有望跃升全球最大产油国。
新能源会令北美洲成为新的中东吗?如果这一猜想成为现实,美国对中东的依赖和影响会下降、美国在防范地球变暖上的兴趣会下降、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程度也会下降。随着对石油短缺的担心减弱,美国也会开始探寻新的外交。
《纽约时报》的文章称,随着美国对中东的能源依赖的降低,华盛顿在当地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意愿自然也会降低,至少在这个财政拮据的年代,这种意愿就显得更缺乏依据了。
同时,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将成为美国与其他产油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欧佩克而言,东亚和南亚的需求或许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机遇,预计到2035年,产自中东的近90%石油将被吸纳到亚洲。
为此,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应运而生。美国前任防长帕内塔说,到2020年,将有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这意味着,美国加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未来一旦扼住重要海峡,亚洲的石油运输就会面临危险。
种种利好,已经令美国媒体将能源视为的一项外交“武器”。《纽约时报》的文章甚至断言,二战结束后,“短缺”这个理由一直是塑造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主导力量之一,如今,由于美国油气行业的技术知识和大胆开拓,世界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赵婷婷 编辑 国内动态 2016-02-17 10:08
2月16日,中石油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表题为《美国油价比中国便宜的内幕》的文章。文章认为,中美油价差异的关键是因为税,中国油价全球来看属于中间偏低。
中国石油官微表示,在石油保障上,?中国和美国真的没法比?,中美油价差异,?最关键的因素其实还是税?。
?首先,在历史上美国是对原油开发利用较早的国家,从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到二战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世界能源版图被称之为?墨西哥湾时代?,美国一度掌握世界原油产量的2/3。而彼时中国的石油年产量仅为12万吨。
其次,美国是一个丰富的国家,石油储量远超中国。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5》数据,截至2014年底,美国石油探明储量为48.5,中国为18.5(单位:十亿桶)。不容忽略的是,美国人口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一个?油多人少?,而另一个?油少人多?。
第三,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美国之所以油价低,与美国的政策有关。美国向来对石油的争夺和控制特别用心,从美国在中东地区一些产油国长年派驻军队可见一斑。此举保障了美国海外石油供应的稳定性,但同时相当于为石油供应的隐性成本埋了单,这些都压低了美国的油价。
所以,亲们明白了,在保障上,中国和美国真的没法比。?
以92#汽油5.67 元 的单价为例,不含税的价格是2.95元,税费为2.72元,税费占比达到48.05%。
?众所周知,到达终端消费者的油价不仅包含原油价格,还有炼油、输油、加油站等各个环节的成本和利润,最后还需要加上燃油税。相较美国,由于技术和等方面因素,目前中国生产成品油成本较高,但影响中美两国油价最关键的因素,其实还是税!
和中国不同的是,在美国,买东西价是价,税是税,也就是说,实际上美国人加一升油还要额外掏一份税金。美国各州的税率不一,纽约州、北卡罗来纳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成品油税最高,分别是每加仑交42.4、40.7和39.5美分的税。以每升汽油2.6元为例,如果在纽约州,最后实际要付的价格是3.31元左右。
但在中国,我们的实际消费价和税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价税分离。按照我国的成品油价格结构,油价中48%为各种税费。以5.67元/升的92号汽油为例,如果刨去税款的话,那么每升价格应为2.95元,与美国多数加油站的价格实际上是持平的。
说完这些,你就明白为什么中国油价比美国?贵?了。?
最后,中国石油官微称,?中国的油价其实属于中间偏低,有许多比中国收入水平低得多的国家,油价比中国还贵。?
?事实上,以2016年1月全球汽油价格网发布的世界油价排行榜来看,中国的油价其实属于中间偏低,有许多比中国收入水平低得多的国家,油价比中国还贵。
此外,大多数发达国家也比中国油价高,美国只是个?例外?。以欧洲为例,德国成品油消费税为57%、韩国为52%。最典型的当属挪威,它年产石油1亿吨左右,是一个产油大国,但是油价最高时可达9.68美元/加仑,约合人民币16.66元/升,足足比国内高了两倍。?(消息来源:中国石油)
相关文章:
1月汽车销量排行榜 五菱宏光 突破7万辆
//.pcauto.cn/news/775/7750354.html
马自达 重塑产品线 老 马6 和 睿翼 要退市
//.pcauto.cn/news/775/7750113.html
@2019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